回乡见闻

自从陈小峰去香港读书之后,最开始两年的春节我都没有回家,今年回家过春节的所见所闻,稍微有点让我不知所措。有些东西是这几年一直看到没有来得及写出来的,有些东西是真的猝不及防地就出现了。

嘉兴全图

神秘的注视目光

在嘉兴,在我住的小区里面,你走在路上,或者提着点东西,或者一边走一边和身边的人在说话,或者就算你什么都不做,都会吸引到迎面而来的路人异样的目光。我并不知道他们在看什么,因为我们完全不认识;我也不知道他在我身上或者我拎着的东西上找寻着什么。反正他总是这样默默地打量着你,打量着你手上的东西,打量着你身边的人,默默但是认真地听着你们说的话。这样做的多数是有点岁数的人,他们并不是很清楚这样看着别人是不礼貌的,也没有那个精力和兴致和年轻人一样沉迷手机做低头族。反正我每次出门,都会被各种神奇的目光看得很尴尬啊。

我也是很好奇他们为什么总是喜欢盯着人看,包括陌生人。在香港完全没有这样的顾虑,生活节奏快,同时大家都是忙着专注于自己的事情,多数是看手机的;也有看书的;少数还有四处看看或者发呆的;唯独没有总是在打量别人,直勾勾盯着别人看的,或者专心听别人讲电话的。不礼貌倒是其次,我要是这样被人看总是觉得隐私被人侵犯了,而且感觉自己像货架上的商品:衣服是多少钱的,长得帅不帅,鞋子上有没有“Nike”的勾。

我仔细想了几天,虽然不喜欢这样倒也越来越理解了。小城市郊区居民比较闲,同时也是所谓的“人情味”比较浓厚吧。当年还在乡下的时候,鸡犬之声相闻,晚饭随随便便端着饭碗就走到了邻居家院子里聊天,相互之间也少有什么隐私啊个人空间啊什么的。至今他们依旧习惯于能够随便串门肆意聊天的生活,他们打量你就是他们社交的一部分;遇到认识的人也一定会停下来聊两句,一如上个世纪住在乡下的时候的惯常行为。

同时,有这样习惯的多数是上了年纪的人:现在的年轻一代一定沉迷手机,出门也必汽车。留下来的中年人老年人,工作稳定;生活无忧;因为在小城市,所以也没有特别的爱好:于是就养成了散步四处都要看看的习惯,简直是天生习得的“八卦”,不然日子过得确实无聊啊。看着一路散步过来的路人,内心 OS 想必是:“哎这个小伙子挺高的嘛”、“哎她拎着的菜芯看着挺新鲜的,不知道是哪里买的”、“哇现在的小姑娘真的是越来越漂亮了”、“哟对面是我大佬的老婆的妹妹的姐夫的外甥嘛” 诸如此类的,聊以打发过年闲暇的时光。“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”,诚不我欺啊!

小城市的年轻一代

小城市里的年轻一代明显不多,怕是都往一二线城市去了,或者可能只是我没看到。反正小区门口多的是老头老太在晒太阳聊天。留在嘉兴的小年轻们,大部分都是有以下几个主要的特征:

  1. 工作稳定,毕业结婚
  2. 沉迷手机电脑
  3. 无大志向,无个人爱好或特长
  4. 最好的工作是公务员和银行

一是被爸妈催促着相亲,催促着就把婚结了;二是几乎所有年轻人的通病吧;三是小城市安逸的特征,也没什么可以说道的;四是父母辈的灌输和他们自己的一点亲身体验吧。总而言之,这四点对我来说有两个重大的问题:一是创造力和创造欲望消减,二是生活幸福感极低;幸福感低的原因请参见一。

所以我是愈加坚定了不能回家乡的决心。回去了之后的处境我都想到了:

  1. 父母四处找媒人帮我谋一个相亲对象并且一年内结婚
  2. 早早下班,无事可做,不需要几个月我也会沉迷手机电脑
  3. 打压个人兴趣爱好,同时小城市也没有什么因为爱好聚集的志同道合的玩友
  4. 父母四处找关系帮我谋一个所谓的“铁饭碗”,然后坐吃等死

我想要的年轻人的最高质量的幸福来自性欲、成就欲和创造欲。给不了这些的地方,再怎么样也不能去,不然一生就陷进去了。虽然说在小城市也可以折腾出一番成就,但是概率还是太低了。年纪轻轻,就自己去大城市折腾去吧!不是一定要功成名就,折腾出自己的一个小世界挺好的。

家乡基础设施

基础设施

一个很大的猝不及防的改变是家乡的基础设施瞬间好了很多。极其宽阔的三环马路(我家在三环边上)就要通车了,连路中间绿化带的观赏树木都是特别培育的很好看的三层的松树;比较健全的社区配套设施,老年活动中心啦什么的,春节期间还有专人巡逻不让放烟花爆竹(三环内)。最近几年家乡的基础建设和商业开发也算是如火如荼:家乡的城区不仅在扩张,我家旁边的楼盘还有各种炒房团来买房(上海啊什么的比较多),而且还像模像样造了噱头十足的所谓的“国际金融广场”(虽然至今还是空空如也)。

政策上面嘉兴总是在说“和上海接轨”,虽然我极其不喜欢这个策略,也不知道上海是想把嘉兴变成卫星城还是怎么样。但是单单看嘉兴的样子:老年人口多,心态安逸,年轻人又往外走,怎么可能像上海一样充满活力嘛。。。所以那个所谓的“国际金融广场”反正是空空如也(这个噱头倒是一下抬高了房价);商场里面还是人不多,最畅销的还是那些便宜又实用的商品而非昂贵又高端的商品。

基础设施的建设肯定是惠民利民的,但是真的不要期望基础建设好了之后,嘉兴能有怎么样的腾飞。事实是什么都不会有,因为人还是那些人,创造力还是原来那样的创造力。该有的基础建设应该有,不该有的野心不要有就可以了。

发展策略

嘉兴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能够和杭州上海相媲美的城市,人口、创造力、经济,方方面面。嘉兴能够坐落在杭州上海的中间,这两个大城市能够溢出一点福利来给嘉兴就已经很不错了。就其他而言,道不同,不相为谋。

之前朋友圈很多同乡转了“嘉兴要和上海全面接轨”的消息,我的心里毫无波澜(甚至有点想吃斜西街烧麦)。对于平民百姓来说,这样的政策的实际利益好像并没有很大,倒是方便了很多炒房客,其实就是方便了无处可去的资本。我家所在的小区房价一年内已经翻倍了,旁边那个新造的高端小区房价已经 1W5 多了。一个本身创造力不高、创业又极少、工资不高、买菜去菜市场不去大超市的适合居住养老的小城市,房价这样飞涨从来都不是什么好事情,也好像没有什么意义啊。

疯狂的资本在上海的机会越来越少了,上海也发现了这件事;于是非常合时宜地,嘉兴也被拖上了这艘船。可惜啊,资本开始往嘉兴来,既不创造就业,也不带来年轻的力量,那就像有一只凶猛的怪兽冲进了一个桃花源。桃花源里每一个人都不需要这只凶猛的怪兽,因为凶猛的怪兽只可以守护边疆,不可以守护人民的幸福生活;凶猛的怪兽只保佑战场上的士兵,不保佑小城里的人民。

反正我是非常不看好这个所谓的“接轨”的。虽然基础设施能有提升,但是教育上,你觉得上海的优质教育资源会流给你?!医疗上,上海大医院的专家什么确实会来嘉兴坐诊,但是就我看来不过是把嘉兴人民当韭菜割(反正一个专家号两百块),完全没有好好用心的意思(不要问我怎么知道的)。人才方面,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,嘉兴是吸引不到什么年轻人才的,拿钱堆都不一定有用。尴尬。

斜西街烧麦

结语

以上只是我的小小回乡见闻和感悟。毕竟很多年没有在家好好了解一下情况了,可能很多观点都是错误的偏激的,望大家体谅。总而言之,希望家乡可以蓬勃发展,人民生活幸福就可以了!“兴,百姓苦;亡,百姓苦”,所以百姓的福祉永远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首要任务吧!